2013
10/08
11:49
来源:
自治区国土厅
【字体:大中小】
访问量:次
地质调查工作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地质工作规律的地质调查工作新格局。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构建“—个体系”,打造“三大平台”,实现“四个—流”,使中国地质调查局跨入世界—流的地质调查机构行列—《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5年)》中,勾勒出中国地质调查局未来15年发展的宏伟蓝图。
1.新机遇带来新挑战
人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加剧的资源竞争、国际地学科技快速发展、世界资源管理模式重大转变等,为新时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913年9月,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开启了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序幕。近百年来,我国地质调查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重大工程建设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应运而生,负责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统一管理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质信息资料,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
自1999年成立12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明显提高,获取了一批高质量信息,更新了一批基础图件;矿产地质调查评价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十大资源后备勘查基地,推动了后续矿产勘查,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快速增长,初步遏制了资源储量消耗大于新增的被动局面;水工环地质工作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震救灾、抗旱找水等重大灾害应急抢险工作中作出了应有贡献;地质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具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与资料信息服务迈出重要步伐;国际合作得到加强,在世界和国际地区性地学组织中形成一定影响力。同时,建立了一支专业队伍,培养了一批地质人才,开启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12年地质大调查圆满收官,中国地质调查局重整行装,踏上新征程。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阶段,面临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加剧的资源竞争、国际地学科技快速发展、世界资源管理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等挑战,地质调查工作也迎来履行新使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面对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大需求,地质调查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和不适应。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偏低,跨学科综合调查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还不强,队伍规模和专业结构与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短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地球科学理论创新还存在较大差距,地质调查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能力不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尚待提高;制约地质调查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2.统筹规划业务和队伍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建局以来,一直以业务规划带动和指导全局工作,从未制定综合性的中长期规划,新形势下急需对业务发展和队伍建设进行整体统筹规划
如何破解难题,突破桎梏,为全面支撑资源、环境提供基础保障?如何实现地质调查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急需对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发展,尤其对业务发展和队伍建设进行整体规划。
据介绍,建局以来,地调局围绕国土资源大调查与其他的国家地质工作,先后组织制定了“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地质调查规划等五年业务规划,实际工作中主要通过业务工作规划带动和指导全局工作。其中,尤以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1999—2010年)和《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实施方案》(2010—2012年)为主,带动全局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然而,多年来地调局一直没有专门制定综合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在2007年的局务虚会上,地调局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发展目标以及“事业立局、业务兴局”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地调局进一步加强了地质调查发展战略方面的专题研究,通过系列研究,对地质调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建设、地质调查工作形势、地质调查需求与发展趋势、地质工作体制机制与改革创新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1年,为深入贯彻《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纲要》,更好地保障和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动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战略目标,地调局在全局系统开展“规划年”活动,并成立了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为组长的局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为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地调局在系统内外组织了大量调研活动,召开了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多次征求院士、专家、地调局老领导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谋划未来10到15年的发展之路。
经过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众多期盼的目光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5年)》出炉了。这份《规划》指明了未来15年地调局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即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构建“一个体系”,打造“三大平台”,实现“四个一流”,使中国地质调查局跨入世界一流地质调查机构行列。
3.“三步走”实现“四个—流”
5年内,成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矿产资源保障、国土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坚实基础支撑机构;10年内,成为国家地质工作的引领者,进入世界先进的地质调查机构行列;15年内,成为世界地质调查与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之一,跻身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机构行列。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通过5年的努力,完善结构,夯实基础。形成1.1万人的队伍规模,地质科学学科结构基本合理,队伍体系和管理体制基本完善,野外调查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与矿产资源保障、国土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坚实基础支撑机构。
第二步,通过10年的努力,重点突破,快速崛起。形成1.6万人的队伍规模,初步建成“大地学”体系,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彰显引领作用。地质调查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学科特色优势明显,为资源、环境和重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地质调查局成为国家地质工作的引领者,进入世界先进的地质调查机构行列。
第三步,通过15年的努力,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队伍规模与结构,完善“大地学”体系,推动资源管理从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系统管护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基础地学支撑,推动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地质工作共同繁荣。以一流的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成果和地学信息服务,引领世界地球科学与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成为世界地质调查与地球科学研究中心之一,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机构行列。
基于经济、社会对地质信息的需求,地质调查需要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与相邻学科结合,发展新学科,带动新产业。在“大地学”理念下,构建“大地学”体系,建立以地球系统为核心的新一代地学知识体系,地质工作领域多元化、服务信息化、发展全球化,形成公益性地质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共同繁荣的局面。
打造“三大平台”,一是地质科技创新与支撑平台:通过地学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积累,构建地质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地质科研与地质调查紧密结合,构建科技支撑平台,为解决地质调查、矿产勘查重大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资源和环境重大问题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地学信息采集与服务平台:全面实现核心地质调查业务的全过程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专业齐全、信息权威、可持续更新的世界一流的国家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以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为支撑,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一流服务的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三是地质勘查技术管理和培训平台:健全地质勘查技术标准规范,构建学科领域齐全的国家、行业、部、局级地质勘查规范标准体系。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与示范,开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业务培训。
建设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机构,离不开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服务。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支规模适度,专业结构合理、各具优势和特色,以院士、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为阶梯结构,装备精良的地质调查和科研队伍;培育一批能够活跃在国际地学不同领域的地学专家和国际地学组织机构成员。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地质调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调查队伍管理体系、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地质调查投入长效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取得一批对国家资源、环境、民生和重大工程有重要影响的地质调查成果;全面掌握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与危害程度,形成较为系统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监测网;在若干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公认的领先成果;在大陆深部探测与研究、海洋资源探测与研究等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要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可靠的地质资料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研究评价成果,为社会公众服务提供通俗易懂的地学知识和信息。
4.四大战略重点和布局
以保障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题,以地质找矿新机制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贯彻落实地质找矿各项战略任务,实施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国际合作与地学信息服务四大战略,打造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的主力军
《规划》以保障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题,以地质找矿新机制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贯彻落实地质找矿各项战略任务,详细介绍了未来10~15年的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国际合作以及地学信息服务战略的重点和布局。
地质调查战略,将高举地质找矿新机制和“358”目标两面旗帜,加快推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围绕资源保障和环境保护,加快推进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和海域地质综合调查。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深化水文地质调查,加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开展重大工程前期地质调查,为国土规划、资源勘查、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城乡建设与重大工程规划提供可靠的基础地学数据。深化城市地质、土地质量、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专题地质调查研究。
其中,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按照“突出重点成矿带和重要经济区、保障重大工程、支撑国土资源管理、促进地球科学发展”的原则,加快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全面获取国土基础地质数据,深化国土认知水平。加快推进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围绕重要矿集区、含油气盆地和重要经济区等,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揭示深部地质结构与物质组成、成矿与地质环境背景。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方面,深入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以及综合利用研究与攻关示范。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引领商业性矿产勘查和推动找矿战略突破的有力支撑机构,新能源和新兴产业原材料资源的前沿开拓机构,矿产资源领域基础数据的权威调查研究与发布机构,矿产资源战略和开发利用布局规划的主要策划参谋机构。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方面,大力提高地质灾害易发区、地下水开发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强化应用,整合调查评价监测成果资料,构建区域地质环境信息平台,加快成果的推广、转化与应用,着力打造以服务为导向的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新格局。
海洋地质调查方面,以海洋地质保障工程为主要支撑平台,加速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加强海洋矿产资源调查,为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与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基础保障。
地质科技战略,立足区位优势,树立全球视野,深化学科交叉,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地质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建立观测系统,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和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业务中心,全面支撑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成为国内一流的地学科技研究中心和国际著名的地学中心,实现地质大国向地质科技强国的转变。
国际合作战略,将立足全球合作,区域重点突破,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地学组织,发挥我国地质区位优势,开展地质学国际合作研究。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中国地质调查局逐步成为国际地质调查合作与交流中心,成为国际地学组织机构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
地学信息服务战略,将大力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构建有力支撑政府决策、有效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和快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高效服务体系,推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集群化产业化发展,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规划》中还提出,以提高野外调查和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调整优化队伍结构布局为手段,以充实队伍规模、完善队伍体系为重点,建精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公益性队伍体系,成为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任务的主力军,引领全国地质工作,在我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中发挥核心骨干作用。加快推进装备与基地建设步伐,健全完善地质装备体系,逐步实现地质技术装备现代化和基地智能化,为地质调查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
此外,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将通过5~10年的努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和提高,局系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相互促进,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与职工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有机结合,形成文化建设上水平,职工全面发展有保障,队伍整体形象有提升,推动科学发展更有力的良好局面。
未来10~15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关键时期,是国土资源系统落实新机制,全面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要时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将高举两面旗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引领我国地质工作向多功能、多手段、多工种、高技术、全球化和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促进我国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的战略转变。
作者:
【打印本文】【关闭】
点赞
收藏